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建筑设计
 网站首页 | 课程动态 | 申报材料 | 课程介绍 | 教学大纲 | 教案 | 多媒体课件 | 实验教学 | 教学成果 | 科学研究 | 教学录像 | 学习工具箱 | 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申报表  
 课程负责人 
 课程建设规划  
 自我评价  
 主讲教师  
 学校政策措施  
 课程录像  
 精品课程申报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申报材料>>精品课程申报表
精品课申报表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申报表

1.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石华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75、4、8  

最终学历  

硕士研究生  

职称  

副教授  

电 话  

18940965150  

学位  

建筑学硕士  

职务  

分院副院长  

传 真  

所在分院  

建筑工程学院  

E-mail  

Shihua0255@sina.com  

通信地址(邮编)  

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铁山西路31#  

研究方向  

公共建筑设计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要讲授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建筑设计(三)  

专业课  

8  

5届  

150人  

建筑设计(四)  

专业课  

8  

5届  

150人  

计算机绘图  

专业课  

4  

5届  

150人  

计算机三维表现  

专业课  

4  

3届  

90人  

建筑设计基础(一)  

专业基础  

8  

3届  

90人  

实践性教学:

课程名称  

学生总人数  

建筑测绘  

90人  

建筑快速设计(一)  

90人  

快速设计集中周  

120人  

毕业实践前期训练  

60人  

毕业设计  

20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年限  

计算机在建筑设计课上的应用  

教学实践  

2007年- 2008年  

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分方向引导改革  

教学实践  

2008年-2009年  

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题目  

刊物名称  

时间  

《浅谈独立学院学生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学院年会论文集  

(2006/11)  

《建筑学专业高年级细化专业方向引导教学改革》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学论坛论文集  

(2007年)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2006年辽宁省独立学院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7城市学院教育教学论坛优秀论文  

2007年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育教学优秀工作者  

2007年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优秀员工  

2009年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学术研究课题:  

学术论文:

题目  

刊物名称及署名次序  

时间  

《高层居住建筑情感空间探索》  

《华中建筑》(国家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 第一作者  

(2004,8)  

《针对中国儿童生活模式的高层居住空间探索》  

《华中建筑》(国家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第二作者  

(2007,3)  

《旅游区入口环境设计研究》  

华中建筑(国家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第二作者  

(2006、6)  

《数码时代的建筑设计》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报(国家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第一作者  

(2001、12)  

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2004年韶山门全国建筑设计竞赛 全国银奖(金奖空缺)  

2005年大连市勘察设计三等奖(大连市名仕国际大厦工程设计)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姜立婷  

女  

1965、7  

副教授  

建筑学专业  

建筑设计(三)、(四)  

主讲教师  

张广媚  

女  

1979、2  

讲师  

建筑学专业  

建筑设计(一)、(二)  

主讲教师  

杨雪  

女  

1980、2  

讲师  

建筑学专业  

建筑设计(五)、(六)  

主讲教师  

李茉  

女  

1982、2  

助教  

建筑学专业  

建筑设计基础(一)、(二)  

主讲教师  

高莹  

女  

1978、7  

讲师  

建筑学专业  

建筑设计基础(一)、(二)  

主讲教师  

候兆铭  

男  

1975、7  

副教授  

建筑学专业  

建筑设计基础(一)主讲教师  

刘岱云  

男  

1977、6  

讲师  

建筑学专业  

建筑设计(五)、(六)  

主讲教师  

2-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学历结构:硕士以上学历100%,博士以上学历25%,

年龄结构:其中45岁以上教师占12.5%,35~40岁教师占25%,30~35岁教师占50%;30岁以下

占12.5%。  

学缘结构:63%的教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25%教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2.5%教师毕业

于厦门大学  

师生比配置情况:1:15(含外聘教师)

2-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3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计算机在建筑设计课上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及学生创新空间思维能力训练)  

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分方向引导改革(学生多元化需求的引导及教学辅助)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改革(设计基础课程引入空间思维训练)  

2-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建筑学专业教学团队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修和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常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相关院校进行短期学习、交流,汲取他们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并应用到《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中。如派张广媚、石华、李茉讲师参与每年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建筑设计优秀作业评比和交流活动。  

从专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和青年教师发展需要,开展教学团队青年教师讲授其它专业课程,扩大教师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自2006年开始陆续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职业训练,参与工程实践并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竞赛。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历(学位)的人的比例。  

3.课程描述

3-1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3-1-1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1)办学定位

人才培养服务定位:面向辽宁省的几个核心城市建设,服务于全国的基础建设。  

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五年内以本科层次建筑学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基础较扎实、具有良好的建筑师理论素养、建筑学专业技能强的本科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建设行业从事建筑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行政及技术管理和建筑教育等工作。  

(2)培养目标

面向全国,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基础较扎实、具有良好的建筑师理论素养、建筑学专业技能强的本科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注重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专业基本功训练,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并具备建筑师的基本素质。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建筑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行政及技术管理等单位工作。  

(3)课程定位

建筑学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建筑设计的能力。“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与国际、国内一流建筑学专业培养体系相一致,该课程贯通专业教学一至四年级的全过程,具有教师多时段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既是专业教学的起点,也是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成果的综合运用与体现。作为专业教学的起点,学生需要从设计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并明确其它相关课程的意义和作用,作为专业教学成果的综合体现,学生必须通过设计教学过程将其它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建筑设计实践。该课程教学的成效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性影响。

本课程教学定位与大连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学术渊源一直密切相关。从2004年开始大连理工大学每年派到城市学院近10名教授、专家担任城市学院的建筑设计类核心课程的授课工作,我院的建筑设计教学理念也不断追踪国内建筑教育发展前沿,并结合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进行本土化修正。  

近年来开展的校际联合教学也是本课程追求高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连续3年聘请了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大学多名教师 担任建筑设计课的课程教学工作。在不同的校园文化背景和知识的师生共同参与中,训练学生具有在多元化的开放思路、在不同建筑教育文化中的敏感性、以及在多元化教育体制下的创造力。  

3-1-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3-1-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以“场地与环境、空间与功能、材料与技术”为基本问题核心,学习并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设计方法和表达方法。并综合运用相关专业课程(如建筑历史、建筑技术等)的知识,培养具有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与之互动的建筑设计实践能力。

难点:以建筑设计基本问题为核心,具有专业拓展的广阔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解决办法:“建筑设计”课程在进行教学组织中知识模块在设计基本问题上包括“场地与环境、空间与功能、材质与建构”三个互动的组成部分;在建筑功能类型上主要包括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在规模类型上包括小型建筑、中大型建筑和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在设计方法上包括基本方法和创新方法。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建筑设计”课程的知识模块体系以设计基本问题为主线,并按照二个阶段、三个层次的设想(即3+1+1)循序渐进地串联相关的功能类型、规模类型和方法类型。达到不断巩固设计基本功,逐步发展创新能力的目标。

3-1-4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3-2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3-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一年级(建筑设计基础阶段——设计的启蒙):256学时。这是建筑设计的入门课程。学生在一年级阶段要逐步培养起设计观念,理解建筑,初步掌握以设计图纸、模型作为设计研究和表达工具,熟悉基本的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过程,形成初步的建筑技术概念。同时,培养和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年级(建筑设计初步阶段——空间的操作):256学时。该阶段教学以空间为线索,重视设计与技术、环境的结合。通过一个学年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意识和空间思维方式;建立环境意识,理解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加强对结构、材料和构造的认知,强化技术观念,认识到技术是创造空间的必要手段,了解及运用技术的影响及表现力;掌握理性的设计工作方法。

三年级(建筑设计提高阶段——专题、阶段、整体):256学时。该阶段教学是使学生建立整体的建筑观,以建筑的三个基本问题——功能、环境、材料为线索,由浅入深地设置若干设计练习,从单一问题发展到综合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大中型建筑的设计方法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建筑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四~五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是以学生实践中心为单位进行的,以经验丰富的讲师、副教授为主体,结合各人的研究课题进行教学安排,不再设立统一的设计课题。实践工作室突出研究与教学结合的个性化教学机制。学生和教师之间实行双向选择,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实践名称  

学时  

与课程关系  

建筑模型制作  

2周  

建筑设计基础实践  

建筑设计集中周  

2周  

建筑设计(一)课程实践  

建筑测绘实践  

2周  

建筑设计(二)辅助实践  

建筑快速设计(一)  

2周  

建筑设计(三)、(四)课程实践  

建筑调研  

2周  

建筑快速设计(二)  

2周  

建筑设计(五)、(六)及职业训练  

毕业实践前期训练  

2周  

毕业实践  

18周  

建筑设计院实习  

毕业设计(论文)  

16周  

在学校或建筑设计院完成  

3-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课程组织形式:建筑设计课程以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场地调研、现场讲解、分组指导和集体评图等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其中最主要的部门为分组指导集体评图

教师指导方法(一般一个设计课安排2-3名指导教师,每个指导教师带8~15个同学,对每个同学的设计方案的各个阶段进行一对一指导。

3-2-4考核内容与方法

考核内容:不同与一般理论课程的考试,建筑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针对每一位同学在一定时间段内完成的建筑设计大作业进行公开的评定和考核,以考察和评价其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针对不同年级和阶段,我们会赋予不同的考核内容。

考核方法:近年来,我们逐步建立了一套理性的、客观的、公正的和量化的建筑设计课程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过于感性的、主观的评价方式。同时解决了教学档案电子化管理的问题,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化的教学档案管理方式。

1.“设计评价记录表”的构成

“设计评价记录表”是用通用的Microsoft Excel软件制作,便于分数的统计和计算。“设计评价记录表”是由指导教师根据各阶段评价内容制成各阶段的分数值进行客观的设计过程评价。各项分数的累计以及最终成绩的计算是软件自动计算生成。  

2.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对建筑设计的评价内容进行合理和细致地分项,才可以做到量化的评价,尽量减少感性的主观的判断,使设计评价更加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对老师而言可以明确教学思路,对学生而言可以了解课程设计所要达到的各项目标;同时分项评价的方式传达给了学生和教师一个重要的思路,建筑设计作品综合评价的思路。  

3.中间评价和最终评价

增加设计中间阶段的评价(方式由指导教师自定)这一环节,是为了强调设计的过程。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就需要培养学生这种“过程直接导致结果”的意识。  

最终成绩由二类综合成绩组成(最终成绩=评图分项×30%+设计成果×70%)。占30%是指导教师评定的中间阶段的成绩,这是集体评图答辩时校外评委和其他年级组教师评委评定的成绩的平均值。大作业的成果是指导教师评定的最终成果的成绩占70%。这样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同时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透明,更加具有社会性。  

4.规范化的教学档案管理方式

加强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解决教学档案电子化管理的问题,便于查询、检查和管理,形成一套严格的规范化的教学档案管理方法。  

3-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建筑设计“课程贯通专业教学一至五年级的全过程,其不同阶段、不同知识模块都有相应的教材。同时由于本课程开放式教学的特点,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主要教材之外也积极参考配套教材。我们选用的教材以专指委推荐教材的为主,辅以国内外高水平的设计理论著作,具有权威性。  

一年级主要教材:田学哲编著,《建筑初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鲍家声、杜顺宝编著.公共建筑设计基础.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6.  

[2](美)Francis D. K. Ching著,刘从红译,邹德侬审校.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二年级参考书:[1]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荷)Herman Hertzberger著,仲德崑译,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三年级教材:朱昌廉编著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参考书籍:

[1](荷)伯纳德·卢本等著,林尹星译.设计与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美)Christian Norgerg-Schulz著,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四年级参考书籍:

[1]齐康主编.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吉伯德著.市镇设计.程里尧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1]城市形态[美]凯文.林奇华夏出版社2001.6  

[2]住屋形式与文化拉普普特著张玫玫译台北镜与象出版社  

3、实践性与网络教学环境

根据现在学生基本都有个人电脑和上网条件的情况,按该课程教学进度组织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或因特网,查找本学科相关文献资料,由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除严格按照《建筑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外,要求任课教师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将最新的学科知识贯穿到教学中,及时传递给学生。特别是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工程实践项目把新理论、新技术、新思维渗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始终能感知新知识。  

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网络,建立专业年级QQ群,设设计资料库、工程案例库、论文库,并在线交流指导。实现将最新的国内外建筑设计理论与技术扎根于每位从事建筑设计的学生心中。  

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学学生实践中心

网络教学环境建设中  

3-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教学方法

1.讨论式教学,强调教学中的多元互动

建筑设计教学是以研究性学习为课程重点,因而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问题引导讨论的交互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的研究性过程和理论与方法的互动 。一方面以授课的形式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以小组讨论、一对一等多种形式组织开放式的问题研讨。在研讨中,通过多种教学角色的变换,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到积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开放性的“学生实践工作室制”, 紧紧围绕社会发展的需求,突出研究与教学结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教研室组织机构的约束,高年级实行的分方向,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实行双向选择,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在前三年设计课的基础上,学习和认识城市设计、住区设计、大型公建以及其它重要学科方向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形成“开放性、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教学。课题设置围绕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出时代性,如城市设计中关注过的产业建筑改造、城市边缘地区更新等,住区设计中关注的流动人口住居、历史街区中的居住区等问题,而海滨旅游旅馆,城市信心中心扩建设计等的设计研究则颇具时效性。交叉课题中还邀请其他相关专业,如规划、技术、物理等的教师及外聘著名的建筑师、规划师参与教学研究、教学辅导和设计成果评价。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培养了社会责任感,也提高了设计综合能力设计研究的能力,形成城市学院建筑设计教学的特色。  

3.院校联合教学已逐渐成为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常态

根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和自身教育定位,有选择的重点开展兄弟院校联合教学,训练学生具有在不同的学校的教育文化交往中的敏感性、以及在多方面限制条件下的创造力。成为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  

联合教学工作室(Joint studio)是国内外建筑院校都在积极探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以不同学校的师生共同在一起做一个设计为特点,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针对同一个设计问题开展实地调研与分析,提出问题及解决策略并做出设计方案。在设计的全过程中,始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有不同学校学生在一地混编成组的方式,但中期及最终的成果答辩后进行统一交流。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本科生有机会学习并切身体验跨学校环境中思想的碰撞,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实践和合作双方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这对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帮助是不可估量的。目前已有的不同年级联合教学模式有:  

二年级模式:和理工大学共同完成(正常课时内完成)  

统一命题、统一要求。统一成评分标准。  

三年级模式:对应于设计课题的校外学者和专家进行理论授课和评图(与大连大学同步)  

四年级模式: 分方向引导教学模式——大连四校(大连大学/理工大学/民族学院)等  

(同一方向课题/网络交流/各地完成/各自评图)  

教学手段:

1.强调师生互动,教师采用轮换制授课方式,每个课题学生在不同的教师指导下完成,从而学习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在不同的小组中训练合作与互助的能力。低年级实行“教学小组集体备课,统一理论授课,小组讨论,个别辅导,集体评图”的方式,高年级实行“分方向工作室制”,分课题教师独立设置多样性、个性化课题及授课,师生双向选择,终期开放评图;

2.灵活的运用多种现代的教学手段,理论课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现场调研和认知,参观建筑实例和做先例分析,以增强理性分析和感性认识之间的联系;

3.运用多种媒质进行建筑辅助设计。充分运用徒手草图、手工模型、计算机、实体制作等多种媒质进行辅助设计,并进行辅助设计的媒质多样性尝试与比较研究的。

3-5教学效果(含教学专家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学生近三年的评价结果)

我院的建筑设计课程及其支撑的建筑学专业建设在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一直以来是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的热门专业,在大连市建筑设计行业也受到了专家的认可。本课程教学研究成果多次在城市学院获奖。在与兄弟院校联合教学过程中,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果与质量均得到了外校专家以及校内外教学督导的普遍好评。  

校外专家评价:张险峰(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推荐意见: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作为与理工大学一脉相承的教学体系,在专业主干课——建筑设计课程上,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并取得突出成果。

1、建筑设计课程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其五年一贯制的教学模块体现了阶段性与持续性,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统一的理念;强调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2、,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注入教学内容,形成“先收后放”的“喇叭口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学院建筑设计课程教案和计划3、多年来,城市学院建筑设计课程作业在全国大学生优秀作业观摩中成绩多次获奖;大连建筑业界对城市学院建筑学毕业生的设计能力也一直给予高度评价。我完全支持该课程申报精品课程建设,以使其在建筑设计课程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作用。

田耕:(大连新华星建筑设计院,院长)的推荐意见: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思路清晰,培养目标明确,教学体系严谨,教学内容丰富,师资队伍结构完备,注重职业教育和特色培养,追踪国内外建筑教育前沿。适时、适地深化改革,成果丰富。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姜立婷:(大连大学建筑系主任)的推荐意见:

城市学院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模块循序渐进,科研教学结合紧密。课程中开展了多项开创性的教学改革,并通过教学论文交流研讨、教案交流等形式为建筑专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示范性引领作用,产生了持续性的重要影响。

城市学院坚持职业教育和特色教育并重,在高年级尝试以教学小组和学生工作室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组织模式,注重设计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创新性、多样化和特色化。基于其已取得的教学和改革成果,我个人毫无保留地推荐其参加精品课程的申报。

近年,建筑学教研室教师在国家级期刊和公开出版物上发表了10余篇教研论文,2006年以来,学生参加国内外竞赛和作业展览获奖20余人次。在全国高校建筑专指委主办的历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观摩与评选中成绩良好;有2人(陈薇伊、杨旭)在2006年7月在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建筑学学生优秀作业评比中获奖;2007有2名同学在全国竞赛获奖;2007有2人(李允南、杨鹏)在全国建筑画大赛上获奖;2008有5名同学在全国竞赛获奖.2009年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的课题或者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2011年有3项建筑设计作品在大连市设计节中获奖在大连市一系列学生设计竞赛和展览中均获佳绩。在校内外的专家评定中,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果与质量均得到了设计院的专家以及校内外教学督导的普遍好评。  

4.自我评价

4-1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加强了系统的现代科学理性设计分析方法的运用。

为适应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发展多元目标的要求,建筑设计教学改革进一步突出了对设计关键科学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进而创建了全新的“以设计的问题类型取代功能类型”的理性教学理念。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此间,课程改革也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步推进。  

2、 “3+1+1”的新课程结构模式及相应的教师资源配置模式。

随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整合与开放”新模式的提出,“建筑设计”课程改革相应发展出“3+1+1”的新课程结构模式及相应的教师资源配置模式。前三年注重建筑设计基本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四年级则实行“学生实践工作室制”,注重基于“帅才”培养目标的设计综合和研究能力的提升。  

4-2本课程与省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建筑学专业,在职业能力培养、和工程实践训练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成绩考核等方面已形成独特的、连贯的课程新体系,且在建筑系具有重要且持续的示范作用,显著推进了城市学院建筑学教育的发展,专业教学水平在大连地区广泛且积极的认可。教学改革成果获得院级教学成果奖1次,达到了学院的先进水平。建筑设计课程与省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有自己的创新思路,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目前建筑学专业的考研专业课建筑设计的平均分基本保持在120分左右,有多名学生被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知名院校录取。  

4-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课程考试评估方法是有待重点研究的课题,我们已对目前的考核方式进行了若干改革试点,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要建立完整的考核评估体系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2.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在工程实践和与外界交流(特别是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有待加强。  

3.教学网站不够完善,目前我们主要采用了QQ群的网络交流指导平台,还需要不断地完善课程网络建设,为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还不尽合理,师资队伍比较年轻,学术研究能力较为薄弱。  

5、目前专职教师师生比1:37.5,远远超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于建筑学本科专业的评估的师生比要求(1:8)。对于建筑设计类课程的分组指导教学极为不利。  

 

 
新浪 腾讯 百度 谷歌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 建筑工程学院主页
 

高校精品课程网      版权所有